微信公众号2024新澳门原料网

地矿文化

最新新闻
图片新闻
地矿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地矿文化

我和企业共成长

来源:管理员     所属分类:地矿文化     阅读次数:1824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2-17

    我的家,在米苍山腹地碑坝区一个叫庞家湾的地方。上世纪70年代末,这个寂静的深山来了一群地质队员,驻地就设在小学校旁。他们背着帆布包,拿着地质锤、罗盘,戴着太阳帽,成天在山上东敲敲、西看看,采一些石头回来,还经常弄一些化学药水做实验。这一切,对我这个山里娃来说,简直就是一件大事,要知道,我们平常看个汽车都要跑到几公里外的公路上去碰运气,更不用说地质队员带来的神秘仪器了。所以,一到课间或放学就跟着地质队员叔叔的屁股后边转,主动给他们当向导,搬东西,听地质队员叔叔“吹壳子”,讲那山外的故事,连耽误打猪草挨骂也在所不惜,甚至,摸一下那些仪器也成了相互炫耀的资本。

  

    我是这一群孩子中个头最小的,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听地质队员叔叔们讲地质人的故事,也就在这个时候,我的心里埋下了一个向往——长大了当一名地质队员。

     

    上中学时,家中经济捉襟见肘。辍学?肯定不甘心,最后,说服父母上了西安地质技校钻探专业。1995年,毕业分到了汉中地质大队,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地质队员。然而,刚进地质队,儿时的憧憬和希望便在现实面前遭到打击。当时,队地质公司承接了108 国道秦岭改线隧道地质勘探工程。9月,汉中盆地还是金秋宜人,花群漫飞,而连绵的秦岭山上却是穿着棉袄晒太阳,加上阴雨不断,光从驻地道班走到机台的这两三公里,就冷得直打颤,大家只有在工作间隙靠在柴油机外循环水箱上把衣服慢慢暖干。有时生火取暖,柴淋湿了点不着,就在上面倒一些废油,一个班下来,人人都成了大花脸、黑鼻孔,就像刚从煤井下上来似的。环境艰苦姑且不论,工作条件更是恶劣,就拿转移井位来说吧,上千斤的柴油机、钻机、槽钢都全靠队员们肩扛手抬,六七十度的坡道,前面用大绳子拉住,6人或8人抬着慢慢移动。一次,抬柴油机时,一个年轻人承受不了重量突然甩杠,我一下子被杠子打翻在地,幸好,头摔在了一个土坑里,躲过一劫。旁边的老师博一巴掌向甩扛小伙子扇过去,大家越想越后怕。因为条件太差、劳动强度太大、生活太艰苦,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离开了。那段时间也是我有生以来最难熬最艰苦的日子,曾经以为地质队员走南闯北、游山玩水,是一件很浪漫的事,但真正走进来才知道,地质队员的生活写满艰辛与汗水。怎么办,也像别人一样当逃兵吗,不行。这是自己的向往啊,如果真能在钻探岗位上干出成绩,吃苦算什么,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。

  

    后来,地质队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,在地质工作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变动中,大量人员下岗。我由于学历低,也在1997年下岗了。苦闷和彷徨中,我选择了上学充电。考入省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学习2年后,回到汉中,进入了法律服务行业。5年后,也干得有模有样,在行业内也有一些小名气。

  

    2005年春天,汉中队面向下岗人员招聘大学生回队工作。听到这个消息,我那深埋在心底的愿望又开始涌动——“我这个地质人又能回到深爱的地质队了,又能与水为邻、与山为伍了!”我毅然放弃现有的工作,报名竞聘,通过考评后,再次走入了汉中地质大队的大门。这些年我干过办公室职员、党群部职员、人资部职员、矿业公司办公室主任,再回到管理部门成为一名经理层成员。20多年来的工作中,有困难、郁闷、艰辛、舒畅,也有成就和成长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航船,我们便是同舟共济的船员。当你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,也是在为自己工作。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,明天的工作也会珍惜你,给你回报。无论暴风骤雨、暗礁险滩,我们只有与企业同心协力,才能冲破种种险阻驶向胜利的彼岸。

  

    一份职业,一个工作岗位,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。爱岗敬业应该是一种默默的奉献,一种高尚的理想,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。让我们在工作上少一些计较、多一些奉献,少一些抱怨、多一些责任,少一些懒惰、多一些进取。抱着知足、感恩、努力的态度,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  

    地质队昨天的辉煌事业已成为过去,展望未来,要想让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,就要求我们全体员工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,明天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。我们只有主动担当起推动企业健康成长的责任,企业才会蓬勃发展和成长。

  

    这也是我,一个地质人的成长。


↑上一篇:怀念金庸
↓下一篇:日 出